2025年3月的一個晴朗早晨,小芸坐在林醫師診所的診療椅上,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她的裸視視力已經恢復到雙眼1.0,近視度數也僅剩下25度。這一切讓她的父母和林醫師既驚喜又欣慰。回想兩個月前,小芸初次來到診所時,裸視視力右眼僅0.9,左眼更是只有0.7,近視度數分別為右眼75度、左眼100度。之前在其他診所使用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效果不佳,家人焦急不已。
林醫師仔細評估後,建議將阿托品濃度提高至0.125%,並告知若下個月回診時未見進步或維持現狀,就需考慮角膜塑型術。小芸的父母雖然擔心濃度提高可能引起副作用,但仍選擇相信醫師的專業。令人驚喜的是,一個月後,小芸回診時不僅視力明顯改善,近視度數也大幅下降,而且她完全沒有畏光等不適反應。林醫師及視光師都很替小芸感到開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近視控制並非只有一種固定的方法,而是應該依據實際的治療效果及孩子的適應情形,勇於調整策略。有時,家長可能會擔心提高藥水濃度會引起副作用或孩子的不適感,因此猶豫不決,反而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機。其實,當低濃度atropine效果不佳時,適度提高濃度可能帶來更顯著的改善,同時也未必會出現不適的副作用。雖然角膜塑形術是一項經過證實有效的近視控制方法,但相對複雜且需要更多的照顧與配合,若能透過簡單的方法達到良好的控制,當然是更好的選擇。林于皓醫師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家長的充分溝通,及時地調整了治療方式,不僅有效控制孩子的近視,更大大提升了全家人的信心與安心感。
在控制近視的過程中,適時調整阿托品濃度至關重要,因為不同濃度對效果和副作用有顯著差異。低濃度阿托品(如0.01%至0.05%)通常能有效延緩近視加深並減少副作用,但當效果不佳時,提高濃度(如0.125%)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在小芸的案例中,濃度提升後不僅改善了視力,也顯著降低了近視度數,且未出現畏光等不適。
角膜塑型術(Ortho-K)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但相對複雜且成本較高,需要精密驗配技術和日常清潔維護。它主要目的是控制近視進展,而非完全消除既有度數。因此,在治療選擇上,如果能以簡單方法如阿托品眼藥水達到理想效果,就不必急於採用更複雜方式。
精準治療應根據患者個別情況進行調整,例如濃度選擇或是否需要搭配其他方法,如角膜塑型術或散瞳劑。這種因人而異的策略能平衡治療效果與副作用,最大化患者舒適度及生活品質。
院長林于皓醫師,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曾為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醫師,並於美國 UCLA 進修,現任和欣視光眼科診所院長。擅長控制近視及白內障治療、青光眼治療、黃斑部病變及視網膜剝離等眼科專業治療。得獎紀錄包括2013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視網膜診斷大賽金獎和台北榮民總醫院最佳實習醫師獎。